藍色搖籃,歷史可溯。廈門大學因海而生,伴海而長,廈門大學海洋學科伴隨著這所“南方之強”走過了百載崢嶸歲月,同時也見證了中國海洋科學發展的光輝歷程,被譽為我國海洋科教的“藍色搖籃”。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建校之初,廈門大學就在國內率先開展海洋生物科學的研究,文昌魚研究成果見諸《Science》期刊;1946年成立中國第一個海洋學系;1996年組建海洋與環境學院;2011年成立海洋與地球學院。
近百年來,名家薈萃、賢達輩出,涌現了唐世鳳、陳子英、鄭重、李法西、陳國珍、何恩典、伍獻文、曾呈奎,以及陳宜瑜、洪華生、焦念志、戴民漢等一大批杰出科學家,為社會輸送了數以千計具有家國情懷、“海洋”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突出的高素質人才。
一流學科,今日可嘉。嘉庚遠航傳百年薪火,海絲騰空譜時代新篇。經過一代代海洋人的辛勤耕耘,如今的廈門大學海洋學科優勢愈發明顯,已經成為我國海洋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重鎮”,在國際上享有嘉譽。2017年、2022年,廈門大學海洋學科兩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2017年,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斬獲“A+”;2021年,“海洋科學”與“海洋技術”專業在“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分列全國第一、第二。
教育優先發展。學院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專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現有在校生1226人,其中本科生498人、碩士研究生404人、博士研究生324人。已建成了一個涵蓋海洋生物科學與技術、海洋化學與地球化學、物理海洋學、應用海洋物理與工程、地質海洋學等學科的門類齊全、層次完整的學科體系;擁有海洋科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形成海洋科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海洋環境科學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開設“海洋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并于2020年入選首批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依托“嘉庚”號科考船實施“海絲學堂”人才培養計劃,建成跨洋越海的教學實習與培訓平臺;建設“5大項目+2大競賽+1個俱樂部”創新實踐教學平臺。
學院持續推進國際合作交流與國際化辦學,構建了具有國際化特色的海洋科學研究型教學和創新性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與歐美、以東盟為核心的東南亞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格局,合作足跡遍及七大洲61個國家和地區。舉辦美國特拉華大學海洋學雙博士學位項目,設立“MEL海洋環境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 面向本科生開展美國緬因大學交流項目,設立國際化本科生拔尖班。作為我國海洋學科首次走出國門辦學,由國家外交部和財政部于2014年支持建設的中國-東盟海洋學院于2016年開始招生,現擁有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環境化學本科專業和海洋生物技術碩士專業,為中國和東盟各國培養高層次海洋人才,促進“海絲”沿線國家積極開展教育與人文交流,推動共建世界一流海洋學科發揮了積極作用。
人才引領驅動。我院擁有一支以中科院院士等國際頂尖海洋專家領銜、國家級創新團隊為核心、優秀中青年教師為骨干、教育背景多元化的高層次國際化海洋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15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名)等各類國家級高層次人才45人次。焦念志院士于2019年榮獲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獎章;焦念志院士和戴民漢院士先后榮獲首屆和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2022年,戴民漢院士獲艾克斯福特獎,焦念志院士獲南強杰出貢獻獎,劉志宇獲“曾呈奎海洋科技獎”青年科技獎 ,陳敏獲寶鋼優秀教師獎。現擁有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及1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另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學院兼職及講座教授。在SCOR、AOGS、PAGES/IMAGES、GEOTRACES、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中國海洋學會、中國微生物學會等國內外組織或學術期刊任職的教師超百人次。
科技自立自強。我院擁有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EL)、海洋生物制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海水養殖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以及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十余個高水平科研平臺,其中MEL為全國海洋領域唯一連續兩次獲評優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由“嘉庚”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福建臺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海絲”小衛星構成的“海-陸-空一體化”立體觀測體系。
近年來,學院聚焦“四個面向”,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等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構建海洋生態立體監測系統,實現對區域海洋關鍵生態環境要素的實時立體監測,推進透明海洋建設;面向經濟主戰場,培育鮑、螺系列國審水產新品種并大面積推廣,開展大黃魚良種選育工作,推動科技經濟融合發展、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科學定量我國南海CO2源匯格局,構建了邊緣海碳循環理論框架,創建“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論,提出海洋負排放新范式,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目標以及碳中和愿景貢獻廈大力量;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海洋仿生技術和水下機器魚、水聲通信設備、新型環保防污涂料、海洋動物抗菌肽、蜂海綿骨針海洋化妝品等領域取得創新性成果并實現轉化應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服務應急響應及防災減災。
廈大海洋,未來可期。“教育者,非為以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錨定“國際一流、中國品牌”的學科發展目標,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瞄準國際科技前沿,推動海洋科技創新,力求答好“育人三問”,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意識和綜合競爭力的高素質海洋人才,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科學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中心,為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貢獻廈大海洋的智慧和力量!